校领导赴致远学院调研[图]

[发布时间]: 2017年06月02日

  5月31日下午,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赴致远学院调研。副校长黄震,数学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励建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亚光,教务处处长吴静怡,人力资源处处长梁齐,财务计划处王光艳,211/985工程办公室主任兼规划发展处副处长胡薇,规划发展处副处长余新丽等随同前往。副校长兼致远学院院长徐学敏、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小帆、党总支书记洪梅等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方向项目主任和致远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参加座谈。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贾金平、院长朱新远,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过敏意应学院邀请参会。 

  徐学敏介绍了致远学院的整体办学情况。致远学院自2010年成立以来,一直继承并发扬上海交大延续百年的“精英人才”培养理念。为了打造与世界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致远学院借鉴国际先进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知识整合和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多元文化理解与全球视野的拔尖学生。学院始终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立足中国,以我为主,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荣誉学院。学院努力打造“好奇心驱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成就动机,鼓励学生接触前沿科研,做“学术的主人”。学院积极引入国际整合科学(Integrated Science)的课程设计理念,每个方向聘请相关院系的一名杰出教授担任项目主任,统一设计各方向的培养方案并有效整合课程。学院坚持按照国际标准全球范围内聘请优秀师资,邀请国际大师来致远开设专业课或暑期研讨课。近年来,学院已经吸引了诺奖、图灵奖、院士等领衔的69名海内外杰出教师为致远的学生上课,其中图灵奖得主、康奈尔大学教授、致远学院计算机科学方向首席教授John Hopcroft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学院还努力拓展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合作,与海外顶尖大学实施和拓展实质性教育项目,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文化建设等方面共享共建。为促进本科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研究,激发本科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学科交叉与合作,学院实施“致远学者研究计划”,通过自由申请、专家评审的方式,择优支持以本科生团队为核心,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科研项目。截至目前,致远的学生在读期间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Neuron》等国际期刊与会议发表论文74篇,4次夺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金牌,91%的毕业生选择在国内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 

8104b41c06a1ca3d613e489e4e29b6f3779d9bdb

  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项目主任围绕吸引优质生源、优化学生培养、促进学科建设等方面陆续发言。各方向项目主任表示,学院多元开放的交叉环境对学生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让学生拥有更多尝试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方向的机会。  

  相关部处领导发言。吴静怡表示,致远办学模式作为因材施教的典范,未来可就书院的纵深发展做进一步探索。朱新远认为致远学院对化学化工学院的发展是一个机遇,这里汇聚了对学术充满热情的优秀学生,也带动全院整体人才培养的显著提升。  

  黄震作为致远学院建院的初创者之一,满怀深情地表达致远学院作为学校本科人才办学特区,坚持不懈地营造一个师生交融、协同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学院不仅在学术兴趣引导、科研能力培养方面成效显著,也在学生价值引领和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方面树立了典范。他还指出,学院可以进一步研究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的办学经验,认真考虑学院书院或者学院的发展方向。 

  林忠钦作总结讲话。他充分肯定致远学院多年专注本科人才培养的不懈努力,致远模式为交大的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树立了良好典范,好奇心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上海交大一张闪亮的国际名片。他高度赞扬致远学院营造的精勤奉献,毫无保留,言传身教,守望成长的教学氛围,所有的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项目主任们都甘心担当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护航者。他表示,致远学院承担起学校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教育建设的先锋队,要加快对国内外荣誉学院建设的教学研究,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使命,以国家和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为学校探索一条更普适、可复制、高效率的杰出人才培养之路。  

  近年来,致远学院办学已受到国内外认可。2014年获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获得由《中国教育报》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2016年在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与国际教育评级组织QS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重塑教育全球“Reimagine Education 2016”教育创新大会上,学院的“好奇心驱动的主动性学习”项目获得所申报类别的“Cultivating Curiosity Award(培养好奇心奖)”和学科类别的“Natural Sciences Award(自然科学学科奖)”。  

[作者]: 吴晓玲 孙殷彤 
[摄影]: 上海交通大学摄影协会 於明亮 
[供稿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

版权所有:2017年 上海交通大学党政办公室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沪交ICP备20180221

技术支持: 上海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