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校领导赴中国科学院大学参会、调研

上海交大校领导赴中国科学院大学参会、调研

2018年04月04日 责任编辑: 沈悦青

 

  4月2日至3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致远学院院长徐学敏带队赴中国科学院大学参会、调研。致远学院部分党政领导、项目主任及管理人员随行。   

  2日,徐学敏一行参加了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召开的2018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工作研讨会。本次会议汇聚20所“拔尖计划”高校代表、教育专家参会,就“拔尖计划”2.0版实施方案和“拔尖计划”10周年工作进行深入研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今年要启动的“拔尖计划”2.0版去掉了“试验”二字,其变化主要体现在拓围、增量、提质、创新四个方面。经过几轮调研和征求意见,目前“拔尖计划”2.0版的主要举措包括六个方面,即:定位,强化使命驱动;导师,注重大师引领;学习,创新学习方式;融通,培养综合素养,促进学科交叉;交流,深化国际合作;标准,科学选才鉴才。   

 

 

  受教育部邀请,上海交大作为两所“拔尖计划”高校代表之一,介绍了拔尖人才培养经验与2018年工作计划。徐学敏首先回顾了2009年以来上海交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即以致远学院为平台,通过打造与国际接轨、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实现“学院与书院”“教学与科研”“多学科交叉”三个层次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好奇心驱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学院办学受到海内外教育领域的高度认可,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获“Reimagine Education”两项教育创新奖。交大“拔尖计划”433名毕业生中90%选择继续深造,近70%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徐学敏重点介绍了2018年“拔尖计划”工作要点,强调 “拔尖计划”2.0新时代背景下,上海交大将继续深化“好奇心驱动”的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探索,进一步发挥人才培养特区的引领作用,促进拔尖人才培养实现质的提升。重点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使命驱动和价值引领,明确我们所要培养的是具有家国情怀、志存高远、科学精神、全球视野的未来领军人物,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希望拔尖学生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二是实现“拔尖计划”理科低年级学生培养方案的贯通,借鉴普林斯顿大学整合科学课程的经验,将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的学科知识进一步整合、打通成为导论课,为学生展现自然科学的全貌和前沿知识;三是开展“好奇心驱动”、贯穿四年的科研实践,依托“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和海内外顶尖高校的科研实践机会,让大一学生在高水平教师指导下接触科学前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探究学习,大二学生可以主动申报“致远学者项目”或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利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前沿科学理解获得科研训练,大四时形成较为清晰的学术志趣,主动选择继续深造学习,实现科研能力的阶梯式提升;四是强化“学院与书院”的融合,通过营造转身遇大师、多学科交叉碰撞的学术氛围,实施滚动式选拔机制等,汇聚全校理工科最为优秀、最为合适的拔尖学生接受书院式熏陶和培养。   

 

 

 

 

  在“拔尖计划”2.0版意见讨论中,徐学敏代表上海交大介绍了致远学院的书院式培养和科研实践特色。在“拔尖计划”十周年总结及工作部署中,致远学院副院长夏伟梁介绍了2018年“拔尖计划”学术交流会工作方案,拟邀请学科领域、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主题发言,并组织“拔尖计划”高校进行课题交流,深入探讨“拔尖计划”2.0版的新理念、新方案。致远学院计算机科学方向项目主任俞勇作为“拔尖计划”计算机学科召集人,汇报了计算机学科“拔尖计划”十周年总结工作方案。他表示,已向计算机学科“拔尖计划”高校发出十周年征文邀请,希望能够为“拔尖计划”2.0版的深入实施提供经验与启示。

  

 

  3日上午,徐学敏一行抵达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校区,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艳芬洽谈两校“拔尖计划”人才培养合作事宜,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及物理、化学、材料、计算机与控制等学院、招生办公室的教授及管理人员出席洽谈。   

 

 

 

  会上,双方一致表示,今后将积极共享基础学科领域内优质资源,深入开展拔尖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加强两校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随后,徐学敏与王艳芬代表双方就科研实习、访学交流、暑期学校、师资与课程等合作事宜达成一致,并签署上海交大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本次合作意味着双方“拔尖计划”人才培养合作迈入实质性阶段。   

  “拔尖计划”进入新时代,应深刻认识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育人历程,必须紧紧围绕“拔尖计划”2.0版的总体思路与具体培养目标,注重因材施教,选拔合适的苗子,为之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分的营养,以科学大师熏陶未来的大师,为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文化中心和基础学科人才高地做出贡献。   

 

作者:
沈悦青
摄影:
杨天鹏 等
供稿单位:
致远学院

版权所有:2017年 上海交通大学党政办公室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沪交ICP备20180221

技术支持: 上海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