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致远一期”毕业十周年系列活动举办

 

2022年12月14日

 

2022年12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致远一期”毕业十周年系列活动在线上举办,分为“‘炉边对话’拔尖人才培养”“致远一期毕业十周年研讨会”“致远一期校友学术论坛”三个部分,“致远一期”毕业生、首届(85级)试点班校友代表线上“返校”。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致远学院创院院长张杰,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副校长兼致远学院院长徐学敏,副教务长吴静怡,访问讲席教授John Hopcroft等出席。活动特别邀请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斯坦福大学教授骆利群、密西根大学教授James Penner-Hahn等共话拔尖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学校相关院系、部处领导,致远学院班子成员、项目主任等也在线出席,共同回顾“致远梦”从萌芽到如今逐渐实现的历程。

1.png

2.png

 “炉边对话”拔尖人才培养

3.png

“炉边对话”环节旨在搭建海内外高等教育界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共同思考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命题,由丁奎岭主持。

4.png

林忠钦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培养“第一等人才”是交大传承百年的探索和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命题,需要教育领导者、教育实践者不断总结反思、持续探索。希望与会专家通过会谈交流促进思考、凝聚智慧,共同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纵深发展,在新的时代坐标中肩负起培养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的历史使命。

5.png

林忠钦、John Hopcroft、James Penner-Hahn、骆利群、张翔先后发言。林忠钦介绍了致远学院聚焦一流教师、培养一流人才,夯实数理基础、打造高阶课程,构建学生自主科研体系、启迪学术志趣的一系列举措。John Hopcroft表示,致远学院十余年来所取得的人才培养成效有目共睹,然而放眼全中国能享受这样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希望致远学院通过合作交流、输出优质资源等形式进一步扩大辐射效应,为提升中国整体的高等教育水平发挥更大作用。James Penner-Hahn介绍了致远学院与密西根大学在师资、交流项目等方面的合作情况,并表示致远学院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骆利群从导师的视角分享了学生培养的切身体会,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将对科学研究的热情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室日常交流等传递给学生。他指导的“致远三期”毕业生李介夫已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并入职世界顶尖科研机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担任研究组长,两人共同在Cell杂志发表人才培养研究文章。张翔指出,后疫情时代,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教育,个体化教育正在崛起。未来的高等教育,需要创新的思维模式;学术软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要有对创新的容错氛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社会情怀,在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注重“全人教育”;人类对真理的热爱、对自然世界奥秘的好奇,是驱动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所在。

6.png

与会嘉宾围绕拔尖创新人才最需要的能力、未来大学的教育模式、拔尖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环节、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展开交流。John Hopcroft表示,教师对学生个性化的关爱与互动,比学识的传授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真正找到自己的热爱。在建筑布局上,将学生学习空间与教师工作空间相融合,为促进师生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张翔表示,技术对教育的内容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教育的真实体验、校园生活、情感交流等都是线上教育所无法取代的。未来教育要给学生更广阔的自由探索空间,给“后浪”们更多挑战极限的机会。James Penner-Hahn指出,大学教育的模式势必将变化,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同时,如何评价学习的成效,将会成为巨大的挑战。张杰回应了嘉宾们的观点,并表示未来致远将以实体书院为核心,将学习空间、科研空间、住宿空间等融为一体,打造师生同学共住、共思同研的学术生活共同体,强化大师引领、五育融合并举,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全人教育”。林忠钦代表学校首次官方发布上海交通大学人才培养“四大计划”:以致远学院为标杆的,面向前10%拔尖、强基学生,致力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荣誉计划”;面向全校学生,提升交大整体办学质量的“攀登计划”;面向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助飞计划”;以发现交大1%的“天才”、培养“未来的钱学森”为目标的“伯乐计划”。上海交大将持续贯彻“学在交大”理念,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实现教育的增值,不出国门就能享受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 

致远一期毕业十周年研讨会

7.png

研讨会环节旨在更好地回顾建院初心、展望拔尖人才培养未来发展,由徐学敏主持。

8.png 

林忠钦代表学校向活跃在海内外科研舞台、为母校争得荣誉的致远一期校友们表示祝贺。他指出,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实验特区”,致远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勇攀科学高峰、能够站在未来科学和工程领域前沿的领军人才。从首届毕业班29人,到如今学院已培养出1638名毕业生,整体深造率92.5%,理科方向直博率约70%,已有34位校友在世界一流大学担任教职,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希望代代致远人传承和发扬致远精神,始终铭记并用实际行动诠释“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

9.png

张杰回顾了创院历史。2007年,张杰与王维克教授等交大同事们一起遍访国内外高校,寻觅志同道合的同行,畅谈人才培养愿景,他们达成了一个美好而远大的“致远梦”——聚世界名师、育天下英才、成就中国未来领袖人才。2010年,“致远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取自江泽民学长为母校的题词——“思源致远”,既包含交大校训“饮水思源”的精神内核,又怀揣“宁静致远”的学术志向。从此,“致远”从几个人的梦想,变成了全体致远人共同追逐的“致远梦”,在代代致远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梦想正逐渐成为现实。

10.jpg

致远学院和自然科学研究院创院“元老”鄂维南,致远物理学方向项目主任、原致远学院副院长叶曦,带领同学们召开了一场特殊的“班会”,师生共同回顾了“致远一期”的历史,班长谈安迪、团支书许志钦主持班会。

鄂维南回顾了设立理科班的初衷,是为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并指出要遴选学术志向坚定的学生,要注重交叉学科的培养,他表示自己始终在思考这些问题,未来也乐于进行更多的实践探索。校研究生院院长、致远Fellow王亚光,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致远Fellow金石,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致远荣誉教师韩东,时任思政教师杜婧等交流发言。

值此致远一期毕业十周年之际,徐学敏代表致远学院给致远全体创院教师颁发“致远创院贡献奖”,向参与创院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思源致远”,从“特班”到“试点班”,再到“致远学院”,始于“南洋公学”、设于“改革开放”、盛于“创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理念一脉相承,与时代同频共振。 11.png

试点班校友尤其是首届(85级)校友代表沈南鹏、杨振宇、王亦鸣等,一直大力支持致远学院的办学。为了更好地传承“思源致远”的致远精神并服务校友,学校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校友会筹备委员会。两位校友在线上见证。

为了发挥优秀校友在本科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传承致远学术精神,双向助力校友与在校生的共同发展,实现持续、真实、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指导。致远学院“校友科研实习”版块正式上线,旨在为在校生积极与校友互动交流,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搭建优质资源平台。 

致远一期校友学术论坛

12.png

校友学术论坛板块旨在促进校友学术交流,同时面向致远在校生发挥示范表率作用,由章俊良主持。

“致远一期”的29名学子在毕业后全部选择了继续深造,其中26人已取得博士学位,目前90%继续从事学术或应用研究。不少校友已经开始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受到关注。谈安迪、赵宇哲、许志钦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动态和思考。

13.png

谈安迪自大三起便跟随上海交通大学鸿文讲席教授、马里兰大学教授季向东进行暗物质相关研究,2019年获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后,现于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阶段研究,他带来的报告主题为“PTOLEMY:寻找原初中微子”。从世纪之交的中微子振荡到如今对于混合角的精确测量,中微子一直是推动粒子物理发展的一个前沿。另一方面,中微子的性质也影响到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以及如今的物质分布。于大爆炸早期约一秒脱耦的原初中微子,被认为是宇宙中数量第二多的基本粒子。PTOLEMY实验致力于采用中微子俘获的方式,研发前沿材料科学、微波探测、低温微量能器,以及高精度电磁谱仪等实验技术,寻找这种宇宙中微子背景辐射。

14.png

赵宇哲本科毕业后赴耶鲁大学攻读计算生物学博士学位,目前在Google Brain担任研究工程师,他报告的主题是“大型语言模型的泛化”。近年来,得益于预训练语言模型,自然语言技术飞速发展。在报告中,他以自己参与过的项目为例,展示了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展和其强大的泛化能力。

15.png

许志钦本科毕业后继续留校攻读博士学位,2016年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和柯朗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19年与同为“致远一期”毕业生的马征、罗涛、张耀宇一起回到母校任教。目前,他在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和数学科学学院担任长聘教轨副教授。他通过报告“致远学院的本科教育对我们在深度学习理论研究的影响”介绍了在致远学院受到的数理融通的本科教育对他目前科研工作的影响。

张杰表示,非常欣慰地看到“致远一期”不仅仅仍活跃在学术界,而且已经走到了科学的最前沿,当年的“致远梦”正在实现。

林忠钦做总结讲话,指出“致远一期”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欣喜,希望目前仍在海外深造的校友们早日学成归国,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致远学院
致远学院
孙殷彤

版权所有:2017年 上海交通大学党政办公室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沪交ICP备20180221

技术支持: 上海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