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上海民生码头区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
上海交大与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成立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室[图]
[发布时间]: 2016年05月26日
5月23日下午,上海交大与麻省理工学院(MIT)、清华大学合作成立的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室在闵行校区举行了开幕仪式。本期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室将针对上海民生码头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对其保护与综合开发项目进行设计,通过跨国界、跨学科的合作来研究解决中国大规模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及城市有机更新问题的方法与路径。工作室由来自建筑、规划、设计和房地产专业的18名MIT、10名清华大学和10名上海交大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共38人组成,将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展开为期一个月的研究、设计与学术交流。
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Dennis Frenchman,清华大学教授、原建筑学院院长毛其智,上海交大船建学院党委书记张卫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申江集团地产总裁戴智伟,东岸集团规划设计部总经理陈亮,上海交大研究生院副院长杨根科,船建学院副院长乔丕忠,建筑学系系主任黄建云、副系主任马文军及联合城市工作室负责人、建筑学系教授王林、教师吴建以及工作室成员、建筑学系师生出席了开幕式。会议由上海交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郭亮主持。
黄震代表上海交大致欢迎辞,祝贺本次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室的成功举办,并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黄震表示,20世纪30年代,上海交大曾被誉为东方MIT,在201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上海交大进入全球前100名,建筑学学科成功入围前50强。此次2016年城市联合设计将会成为上海交大和MIT在建筑规划领域长期合作的里程碑,不仅有利于推动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室的长远发展,还将促进上海交大、MIT、清华大学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国际化人才,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Dennis Frenchman、毛其智及张卫刚在随后的致辞中表示,MIT、清华大学与上海交大三校的建筑学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希望通过这次的联合设计,加强三校的教学和学术交流,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有机更新、城市设计、遗产保护、责任房地产等多方面问题进行共同交流和深入探讨,全力推进院校之间的紧密与长期合作。
随后的学术报告环节由建筑学系系主任黄建云主持,与会嘉宾围绕“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以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为例”展开研讨。Dennis Frenchman就MIT与清华等院校历年在中国北京、济南、太原等地的联合设计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针对中国内城改造、交通与基础设施、能源、城中村改造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还特别指出上海民生码头所代表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为核心的城市更新研究切中了中国目前城市发展的重点。他对与上海交大在此次合作所给予的高度重视、周密细致的项目前期研究、计划方案准备与密切交流表示感谢,对此后的联合设计工作充满信心。
毛其智通过对比江浙沪地区与美国曼哈顿、新泽西地区发展的异同点,指出城市设计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研究的重点,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高层领导人的重视。针对本次上海民生码头的城市设计研究,他指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改造是上海城市发展也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对本次联合工作室活动提出了殷切的期许。
王林从上海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三个维度,简要地阐述了上海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历程,特别是重点介绍了几个典型的规划与建设发展案例,包括衡山复兴历史文化风貌区、外滩源、田子坊以及新场古镇等地区不同的保护与更新方式的发展梳理与分析研究,以及上海苏州河与黄浦江工业遗产保护对于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与整体状况,为此次联合设计的浦东滨江民生码头的保护与再利用及滨水地区的城市更新提供了研究的整体背景与工作基础。并再次对此次联合设计给予资助的麻省理工学院李德义地产创新实验室表示衷心的感谢;对给此项研究以在地支持的浦东新区政府、申江集团、东岸集团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校领导、各部门及院系领导及老师同学们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开幕式各方进行了友好而热烈的交流,并就跨国界、跨学科的合作解决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达成诸多共识。会议当天,MIT、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三所高校师生就已赴研究现场开展调研,并登上上海中心鸟瞰上海全景、夜游黄浦江感受上海美丽的夜景。国际联合设计团队的共同努力与未来研究设计,将为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有机更新思路与方法贡献智慧,同时为上海交大“国际化、专业化、学术化”的教育战略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作者]: 江倩倩 满凤 赵安蓓 袁文君
[摄影]: 梅秋武
[供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