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在建校119周年校庆大会上的演讲

[发布时间]: 2015年04月11日

矢志创新 迈向卓越

——在建校119周年校庆大会上的演讲 

校长 张杰

2014年4月11日

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全体交大人:  

  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交通大学119周岁的生日。百余年来,时代跌宕沉浮,交大也几经变革,然而之于这所伟大的学校而言,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被时光凝结成恒久不变的记忆;总有一些精神、一些特质在岁月的洗礼中熠熠闪光!  

  让我们回到1896年。甲午战败,中华民族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盛公宣怀以“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之抱负创立南洋公学,首设上院、中院、外院和师范院,是为中国大学、中学、小学、师范这一新式教育体系的发端。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自此,勇于改革、锐意创新的精神融入了交大人的血脉,引领交大人创造了跨越三个世纪的荣耀与辉煌!  

  20世纪前三十年,这所伟大的学校在时代的动荡中,以“交通大学”之名奋力崛起。唐文治老校长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之理念,首创工科,奠定中国近代工业人才之基;初开管科,为中华崛起建立管理人才之脉;工管结合,成就“东方MIT”之美誉。从交大走出的人才创造了中国第一台中文打字机、第一个无线电台、第一台内燃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到20世纪中叶,经历了院系调整和主体西迁的交通大学,裂体繁殖,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之后,交通大学师生的革新精神再一次迸发。首派教授代表团访美,开启了“中美高等教育界的破冰之旅”;首受海外巨额捐赠,开创高校引进外资办学之先河;更引人瞩目的是,率先探索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其成就被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高等教育界一时有了“农村改革领头羊是安徽凤阳小岗村,高校改革排头兵非交通大学莫属”之说。交大在革新之路上不断超越自我,交大人一脉相承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更大激发。交大培养出的一大批杰出人才创造了中国的无数个第一: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代战斗机、第一艘深海救生艇、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第一例心脏移植等成果,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彪炳史册。  

  上世纪80年代,交大人敏锐地意识到,徐汇校区的办学空间将不能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学校果断地做出“二次创业”的主动选择——开拓闵行新校区!经过二十多年精心建设,一个比肩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校园已然成型。今天的闵行校区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师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书写精彩的人生诗篇。办学空间的拓展,为各学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为探索国际一流的办学创造了条件。90年代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一流的工商管理人才相当匮乏,制约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如30年代开设管科一样,交大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极富远见地与欧盟委员会共同创立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成就了今日亚洲第一商学院。同样,迈入21世纪,为培养世界一流的工科人才,交大联合美国名校密西根大学创立交大密西根学院;历经九年创业,交大密西根学院已经成为国际合作办学的典范,去年荣获国际教育最高荣誉——“海斯克尔国际教育革新奖”,成为首个获奖的中国教育机构。交大人的创新精神,让交大再一次走到时代的前列,在风云际会中独领风骚!  

  2006年,交通大学迎来了110周年华诞,这时的交通大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声望鹊起,被誉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1947届校友、敬爱的江泽民学长回到母校,看望师生,视察闵行校区,并为母校题词“思源致远”。这四个字饱含着老学长对母校的殷切期待,勉励我们不仅要继承老交大“饮水思源”的优良传统,更要瞄准世界一流,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超越梦想,实现新的百年辉煌,这是对感恩、责任、激情、梦想的高度凝练,更是对交大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  

  立足未来发展,交大人对大学的本质和使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大学存在的价值在于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创造创新活力。对于中国,大学的作用更加重要。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转型,转型的关键在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中国大学理应承担起更大责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创新引擎和源泉。  

  在这样的使命意识之下,全校上下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创新之路上勇往直前。2014年,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之后,交通大学的综合改革方案获得国家批准。社会媒体评论道,交大提出的“建立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是面向世界一流的建设理念;这必将充分激发师生的创新活力。  

  今天,当你走入交大的实验室,你会发现:老师和同学们在好奇心和使命的双力驱动下,醉心于有趣且有重要意义的创新研究,服务祖国、造福人类。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上,昼夜温差高达300多度,“玉兔号”月球车灵巧地巡视月面,其身上的数千件特殊材料构件凝结着交大智慧。暗物质和暗能量是目前宇宙学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因为,这代表着宇宙中超过90%以上的未知,在四川锦屏山2500米深的地洞里,有一群交大人正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暗物质的构成。在浩瀚的南海深处,交大人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正在探测作业,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的相关核心技术,在大海深处谱写着一代中国人的强国梦。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一个“章鱼侠”六爪仿生机器人展品前人头攒动,引发高度关注,这是高峰教授团队历时10余年研究成果,使我国仿生机器人挤进国际先进行列。在针对雾霾的汽车燃烧减排研究上,黄震教授团队建立新的燃料设计理论,能够让未来汽车根据不同行驶工况,喝上“聪明燃料”,实现“零排放”。在彩云之南的苍山下,孔海南教授团队已坚守十三年,走遍洱海流域的小溪深涧,潜心水污染治理,换回洱海水清月明。在东海之滨的齐鲁大地,张永明教授扎根企业一线,钻研十载,成功完成了全氟离子膜从实验室研究到工程化技术的重大突破,打破了西方的长期垄断。在危及到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中,面对凶险难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王振义院士开创性地应用诱导分化疗法,使患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从25%跃升至95%。在事关人类正义的东京审判研究中,程兆奇、向隆万教授领衔的团队取得的成果,改变了六十年来由日本和西方学者控制话语权的局面,为人类和平做出贡献。在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研究上,葛岩教授团队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方法,探索广告等信息线索如何自动激发社会行为,开拓出学科交叉的一片新天地。  

  除此之外,交大师生们还研究发现纳米材料全新力学现象、发现肾上腺素肿瘤致病基因、发现治疗帕金森症天然产物;在太阳能电池制备机理、集成化量子信息存储器件、合成光学活性无机材料、生长素调控植物气孔发育等众多研究前沿取得重要突破;全校已有100多位教授成为重要国际学术组织的Fellow,展示他们了他们在国际上的重要学术影响;2014年在惯性约束核聚变、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未来媒体网络等领域的三个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认定,成为全国获认定数量最多的高校,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核心创新能力。  

  交大人的创新研究令人振奋,他们的创新激情更让我们感动。我们有一位80后的教授,他的名字叫向导。向导回国前在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曾获得美国能源部青年科学家奖。然而,向导老师放弃了国外优厚的条件,毅然回到中国,投身交大,从事四维超高时空分辨的电子衍射与成像系统的研究,成为青年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其研究成果将大大提升人类对物质动态结构的认识!有人问他为什么一直对科学研究充满热爱与激情,他总是笑着说:“每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就是交大青年教师的真实写照,当每个教师内心深处的自主创新活力不断被激发,整个大学的创新活力将不断涌现!  

  曾有人问:跨越三个世纪,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为什么交大人总能敏锐地抓住发展机遇?我想,其根本原因正是在于:在交大人身上所体现的引领时代的革新精神,融入根骨的创新基因,超越梦想的无限激情,在历史变迁中从未丢失,且愈久弥坚、日久弥彰!  

  纵观人类历史,社会的每一次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当前,“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中国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这次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作为社会创新引擎的大学应当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必将激励交大人加速再出发!  

  大学因创新而卓越,人类因创新而进步!吾辈交大人当励精图治,秉持交大革新精神,传承交大创新基因,续写交大恢弘篇章,不负交大卓越之名!  

 

 

版权所有:2017年 上海交通大学党政办公室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沪交ICP备20180221

技术支持: 上海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