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隆重举行[图]
[发布时间]: 2014年06月29日
6月29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在闵行校区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姜斯宪,校长张杰,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常务副校长林忠钦,副校长吴旦,副校长黄震,校党委副书记朱健,副校长张安胜,副校长梅宏,校党委副书记胡近,副校长徐学敏,我校1945级杰出校友卢燕,“卓越教学奖”获得者张峻、孙淮、纪志刚等出席毕业典礼。典礼由徐学敏主持。
毕业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
校长三段“隔空对话”寄语毕业生“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
张杰作《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的演讲。张杰在演讲的开头,分享了他为这届毕业身度身定制的“毕业季清单”:在校园的各个景点与大家合照、参加毕业答辩、在毕业生晚会上与大家合唱一曲……“此时此刻我要履行这份清单的最后一项,那就是在今天这个隆重的场合庆祝你们毕业,并和你们一起感谢无私养育你们的父母、辛勤培育你们的师长以及所有帮助过你们的人。”张杰和毕业生一起回顾了四年的精彩瞬间,并向所有毕业生提问,自己这四年里有哪些刻骨铭心的变化?对生命、对真理、对理想又有了怎样的理解?面对未来,又该拥有些什么去照亮未来之路?
张杰和毕业生们分享了三段“隔空对话”。(演讲全文)第一段对话跨越生死,关于生命和爱。通过纪录片《北川一日》主人公、交大建筑系2006级学生李安民与父亲生死两隔的对话,以及一次次重返灾区、最终成为一名灾后重建者的故事,分享人文情怀的第一层含义:一种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张杰用毕业生们微小而闪光的点滴,解读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并表示,“我看到了你们从内心升腾出的那份质朴的大爱,这也是你们在过去四年中,从这所大学获得的最宝贵财富!”第二段对话跨越空间,来自钱学森和李政道两位科学巨匠,关于思想与理性的对话。张杰用两位科学家对探求真理的真知灼见,与毕业分享人文情怀的第二层含义:一种在价值追求中的理性回归。张杰用孔海南守护洱海、锦屏暗物质探测、无人深潜器研发的故事勉励毕业生用超越自身、面向全人类的理性价值追求,诠释交大人的科学追求与人文情怀,肩负起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始终怀揣着这份理性的价值追求,从知识的探究走灵魂的自由、创造的高峰,走向自我的超越。第三段对话跨越百年,来自两位校友,关于灵魂与信仰。张杰用1904年考入南洋公学的校友、著名教育家蒋梦麟和2007年毕业于化学化工学院年轻校友赵忆嘉的故事,分享人文情怀的最深层次含义,对信仰的坚守与执著。张杰愿毕业生们在岁月的磨砺中一直能有这份纯粹和坚韧,做仰望星空的思想者,做脚踏实地的实践者,拥有一个丰富、自由、高贵的灵魂。
演讲的尾声,《送别》的乐曲缓缓响起。张杰寄语毕业生,“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各赴前程。大器之才,不仅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弘扬,更要有人文情怀之涵养与修为。人文情怀不仅仅是你们研读过的文、史、哲,更是你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对梦想的执着与超越!愿你们用大爱去点亮希望,用理性去探究未知;用信仰去引领时代,让人文之光照亮你们的未来!”
交大人当为青年之榜样,一年又一年,无数交大学子前赴后继,或携笔从戎,或远赴西部,或扎根基层,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战场奉献青春。朱健宣读了《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赴中西部地区重点单位和基层单位就业、自主创业、参加西部计划本科毕业生和国防生表彰名单》。
校友、奥斯卡终身评委卢燕:赠“人生锦囊” 捐毕生所藏
毕业典礼上,上海交大知名校友、奥斯卡终身评委卢燕与毕业生们分享她在上海交大以及人生道路上的“青葱的美好岁月”和“难以忘怀的一次次体验、失去和收获”,并送给毕业生三个“人生锦囊”。(发言全文)
“我曾登上很多的舞台、领奖台,也曾站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演讲台上”,88岁高龄的卢燕感慨的说:“今天,此时此刻,于我八十八年的人生历程,是最大的荣耀。”“我的演艺历程,是从交大起步的”。
奥斯卡终身评委、金马影后……卢燕头上的这些美丽光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在毕业典礼上,卢燕与毕业生分享了她不为人知的成长故事和难忘经历,告诉毕业生:“选择是瞬时的,选择的过程是纠结的,然而改变却是恒远的。”
面对即将踏上社会的年轻校友,卢燕把她的人生经历凝练成三个“人生锦囊”送给每位毕业生。“而立之年,再走上演艺之路,在很多人看来都不可能。如果因为不能马上看到希望的曙光,还未尝试便放弃了,那一定会抱憾终身。与其在垂暮之时唏嘘感叹,不如立足当下,Get moving行动起来!”她的第一个“人生锦囊”是“追逐梦想,永远不会太迟”,她希望毕业生们“去追逐一份让你忘却退休的事业,你的人生必定是快乐的。” 卢燕以自己做演员的经历和跟随梅兰芳学戏的经历,赠给毕业生第二个“人生锦囊”——追求完美,永无止境。卢燕说:“未来的你们要成为学术大师,对科学的登攀不追求完美,怎能拨云见日?未来的你们要成为治国英才,对社会的治理不追求完美,怎能造福一方?未来的你们要成为产业巨子,对创新的成果不追求完美,怎能屹立不败?”卢燕被誉为“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作为第一批在好莱坞闯荡的中国人,她讲述了那段艰辛的经历。她把这段经历凝练为第三个“人生锦囊”——“无论身在何处,永葆赤子之心”。“你们中的很多人或将负笈海外,追求心中梦想”,卢燕希望年轻的校友们“无论身在何处,请记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毕业典礼当天,卢燕与学校签约捐赠毕生藏品,还将捐赠一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用于建立徐汇校区文治堂电影播放系统。同时,她还带来了奥黛丽·赫本送给她的签名香粉盒,以及秦怡、白杨、张瑞芳、黄宗英四位艺术家专门写给她的书法作品送给母校。
“学霸”现场分享“大学心经”
四年前,刚刚跨入交大校门,你是什么模样?四年后,即将远航,你又收获了什么?面对未来,你又该如何选择?在每位毕业生的心里,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都会这样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毕业典礼上,交大密西根学院张博和医学院奚静分享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大学心经”。
“我不知道,几年后人生的道路会把我引向哪里;我只知道,在我人生的前22年中,最精彩的1400多天留在了这里。”回忆起大学时光,交大密西根学院2014届毕业生张博细数着记忆深处的浪花:2011年的夏天,我们成为了交大第一届寝室用上空调的本科生;军训期间,学校送来了爽口解渴的大麦茶;台风肆虐,暴雨横行的时候,学校给每栋寝室送来美味的饭菜;就在我们临走的时候,学校还送来福利,给了我们一个长期保留的校友账号和邮箱……
谈到大学的收获,张博说:我们日夜兼程,砥砺了人格,提高了能力,完成了学业。“有人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但我们毕业离校,将用自己的实力,去证明这是谁的时代!”
医学院的奚静是一位女学霸,电视台、世界500强外企、医学院保研……在父母眼里,在周围同学眼中,奚静有那么多选择的机会。但是她最后选择继续攻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研究生。
“我无数次反问自己:如果医学生选择名利,谁会选择生命?如果医学生选择光鲜,谁会选择奉献?如果医学生选择妥协,谁会选择坚守?”在面对选择时,奚静说:“我渴望回到我的家乡四川,女汉子志在四方,我想让青春洒向西部;我渴望到偏远地区做流行病调查,让学霸照亮山区,让知识传播健康;我渴望为公共卫生事业而奋斗,让梦想生根开花,让母校为我们点赞!”
对于自己的选择,奚静的答案充满豪情:“青春是一场表达,管他有没有掌声,我们就是人生赢家。”
集体授予学位 收获难忘毕业体验
学位授予环节中,毕业生以学院为单位依次集体起立,由毕业生所在学院的院长将学位授予决定和本学院毕业生名单递交给校长张杰,张杰宣读决定,并请毕业生们将学士帽流苏从右边拨到左边,向他们表示祝贺。校党委书记姜斯宪为毕业生送上集体寄语。
据介绍,今年的毕业典礼分为校院两级。新的毕业典礼设计将充分发挥学院自主性,以学院为主体,自行举办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同时还有具有院系特色、精彩纷呈的毕业展和毕业歌会、舞会、冷餐会等。学校将这种毕业典礼的理念和形式,逐渐形成固定模式,以此来弘扬与传承校园文化。
毕业生送“思想者”雕塑 将思考和探索永留母校
为了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2014届毕业生们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从今年1月起,F10级理事会面向全体毕业生征集方案,通过投票,“思想者”铜像从28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这个铜像座落于毕业生共同生活了4年的东三区,是毕业生们冥思苦想、勤奋学习四年的缩影,并将代表毕业生见证母校迈向世界一流的每一步。姜斯宪、张杰代表学校接受毕业生赠送的礼物。
姜斯宪、张杰感谢毕业生们对母校的深情厚谊,指出,在上海交大校园风景秀丽的思源湖畔有一座维纳斯雕像。这座雕像是由已故校务委员会名誉委员朱传榘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捐赠的。20年来,它代表着一届又一届交大人对人文情怀和美的追求。如今,维纳斯有了它的“伙伴”——“思想者”,它将代表着交大人对真理的追求。姜斯宪、张杰告诉毕业生们“母校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希望大家走出大学校门,认真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让人文情怀照亮大家的未来。
在毕业誓言和校歌中扬帆远航
毕业典礼上,2014届全体毕业生向母校立下响亮而坚定的誓言:“将谨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之校训,恒德惟实,精勤不倦,以传承文明、探索真理为己任,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而奋斗终身”。
典礼最后,全体毕业生起立,一起高唱《上海交通大学校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14届毕业生在誓言和校歌中扬帆远航。据悉,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的毕业生总数为9097名,其中本科毕业生为3700名,毕业研究生5397名。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为56.43%,其中本科生国内升学率为31.83%,境外深造率为24.60%。
毕业生踊跃选择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就业,选择到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等重点单位就业的人数为2531名,全校就业引导率近60%,其中204名毕业生赴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国家重点单位就业,16名毕业生自主创业,113名毕业生到部队工作,18名毕业生选择去做大学生村官或选调生,4名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19名毕业生参加研究生支教团。
[作者]: 曹杰 南洋通讯社
[摄影]: 武新民 杜欣 南洋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