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开题报告暨国际研讨会举行

史迪威、斯诺、卡尔逊后人追忆先辈亲历事件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一直是中国抗战史研究的热点。12月3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开题报告暨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该课题跳出传统研究范式,选择抗战时期国际友人的群像图作为框架,主要从美国人的角度来观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已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琪出席有关活动。来自中美两国的学者专家、抗战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国际友人协会代表等近40人参会。

  马德秀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她表示,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帮助分不开。以国际视野研究中国抗日战争,正是为了回顾和正视历史,共同纪念像史迪威将军、斯诺夫妇、卡尔逊上将等给予中国抗战支持的国际友人,纪念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的美国飞虎队,纪念不远万里前来中国救死扶伤的外国医护人员,纪念真实报导和宣传中国抗战业绩的外国记者。她相信,回顾和还原这段历史,将为塑造和平的国际关系发挥积极作用。

  张杰在开题报告会上致辞。他表示,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对于中国在世界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不够重视,涉及抗战意识形态或文化的著作中,也很少提及中国抗战,这与中国人民在二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历史事实不相符合。该课题通过综合研究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看法,发掘中国抗日战争的深厚内涵,不仅可以提升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话语权,也将对我国持续和平崛起和世界和平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

  李琪在开题报告会上致辞。他表示,今年是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开罗宣言》七十周年,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历史应该永远铭记。此次中美两国专家和国际友人携手发掘中国抗日战争的史料,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学术盛举,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一定会对该课题的研究给予大力支持。

  该课题由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吕彤邻任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刘新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沈志华、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石源华、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吴景平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杰共同为项目开题。开题报告会由上海交大文科处处长叶必丰主持。

  随后举行的国际研讨会,把史实研究与民间交流结合起来,不仅从历史学家的眼中重新检验这段历史,也从历史见证人、亲历者后人眼中重现这段历史。会议为期两天,其一大特点是从美国视角看中国抗战,一些国际著名友人的后人回顾了他们的所见所闻。二战期间,史迪威将军曾任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他的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回顾了史迪威在中国抗战中的经历。海伦·斯诺是《续西行漫记》的作者,曾采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她的侄女谢莉尔·彼雪夫讲述了海伦·斯诺为中美文化架桥铺路的历史细节。卡尔逊曾任美国驻华武官,他的孙女凯伦从战士的信念这一角度回顾了先辈多次访华并访问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此外,会议还特别邀请了黄敬的秘书兰铁白之子、黄华夫人何理良和吕正操之子吕彤羽等人,与国外来宾们共同拼接那段峥嵘岁月,他们在与国内外史学家的交流中留下了珍贵的口述史料。

  与会专家学者们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转折点;美国政策的变化不仅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也对中国国内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国际友人是中美关系沟通中的桥梁和纽带。章百家以“不对称的同盟”来形容抗战时期的大国关系。沈志华从冷战史的角度对中美关系进行梳理。斯诺研究中心主席安危认为海伦·斯诺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起到作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孙华分析了斯诺在中美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专家们普遍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抢救了当事人的口述史料。会议把这些国内外友人召集起来共同回忆这一段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建立了与国内外史学专家的联系与合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抗战史研究畅通了渠道、整合了资源、搭建了平台。三是促进了国际友人与学者们的合作交流。专家们相信,发掘这段历史的过程必将转化为今后发展中美两国人民与政府之间建立共同信任的基点。

  此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上海市哲社规划办主任荣跃明、人文学院院长王杰、国际友人代表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版权所有:2017年 上海交通大学党政办公室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沪交ICP备20180221

技术支持: 上海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