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其发展过程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复杂问题,需要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否则制度设计和法律措施就有可能失效。法社会学聚焦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客观现象和经验的实证分析和实验,揭示法律制度的结构、功能以及价值意义,因而特别有助于准确认识和理解立法、司法、执法的运作机制,并能为法治中国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正是基于上述理由,获得中国法学会和上海市法学会的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在7月29日-30日召开了中国首届法社会学年会。

 

   

       全国法社会学的首届年会主题是“法与社会的新构图”,由上海市法学会法社会学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暨法社会学研究中心承办。会议旨在整合三十年来累积的中国法社会学资源,形成全国性研究网络乃至筹建中国法学会法社会学研究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实证研究方面的贡献;搭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的大型平台,致力于法学知识创新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拆除法理学、法社会学与部门法学的藩篱,化解法学研究者与法律实务工作者之间的隔膜;在中国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增强中国在法学领域的话语权、影响力。    

       本次年会得到不同学科研究者的积极响应,收到投稿论文200余篇,其中80余篇被遴选出来作为会议研讨论文。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研究机构的200多位法学者、社会学者以及部分海外中国学人参加年会并发表研究成果。年会由基调演讲、圆桌讨论、十个单元的主题研讨会、两个青年论坛以及一个夜间自由沙龙组成,与会者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研讨内容的质和量都被誉为近十年所罕见,会场气氛始终热烈。 

 

 

       29日上午,年会开幕式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上海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国平,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鸣起出席并致辞;世界著名法学家、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弗里德曼发表视频贺词。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主持。

 

   

       张杰指出,当代中国的法社会学研究恢复于1980年代。自1986年被纳入“七·五计划”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开始,中国法社会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30年。2009年起,上海交通大学法社会学研究中心(Law and Society Center)成立并积极与国际法社会学界进行互动,出版了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牵头、剑桥大学出版社支持创办的英文国际期刊《亚洲法与社会》杂志。中心还承办了东亚法与社会国际研讨会,且编辑出版了系列丛书。这些国际交流使得中国的法社会学及其研究者备受瞩目。本次举办首届中国法社会学年会,其目的亦在于为基础理论与实证研究、本土资源与域外经验的交锋提供平台,从而为我国法学学科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做出自身的贡献。

 

   

       李红岩表示,中国法社会学的发展壮大,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相得益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历经艰辛,从取法西方,到立足本土,从学习域外经验,到探索中国道路,从学习模仿,到自主自立,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和法社会学研究重视中国本土问题,归纳和总结中国发展经验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随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重要方略的确认,中国法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宽,研究的问题得到了全面的把握,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

 

   

       林国平表示,希望凭借此次研讨,能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新科研成果,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亟需的学术资源,同时也希望法社会学的研究能够成为中国法学研究的又一标杆。   

 

 

       张鸣起认为,作为本届年会的主题,“法与社会的新构图”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对法社会学的过去与现在进行反思,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中国的研究者们在应当立足本土,在把握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探寻中国法律运行的理论与实践,以促进法律社会学研究的世界性增量。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景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分别就“法冶效果指标:中国法治评估的数据分析”和“风险社会的决策程序与法律沟通”进行了基调演讲。基调演讲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副主任赵磊主持。   

 

 

       朱景文教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法治评估研究中心进行的法治效果评估数据分析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标准的要求;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把法治建设的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以此为背景,朱教授及其团队利用法社会学实证方法对我国的法治建设现状与成就进行了首次全面研究,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季卫东教授以雷洋事件和万科事件为线索,深入阐述了如何强化决策程序与法律沟通,以化解风险社会矛盾冲突的问题。他指出,风险社会的实质是问责与损害的沟通。一个决定可以在决定者与受决定影响者之间隔出鸿沟,产生潜在的纠纷以及抗议运动。他同时指出,由于近代社会的功能分化,在考虑风险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是哪个功能系统的风险。此外,季卫东教授还谈到,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应该尽早把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提上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    

       随后举行了以“中国法社会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为主题的嘉宾圆桌讨论,由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程金华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齐海滨教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葛洪义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侯猛副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王亚新教授、四川大学法学院左卫民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郑永流教授和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刘思达副教授,分别就当代中国法制与社会发展研究的历史、法学方法论与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法社会学、法社会学与刑事法研究和与民事法研究等议题进行论述。

 


 

 

 

 

       本届年会在两天的议程中,以“法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与方法争鸣”、“民法典与法社会学”、“风险社会与法治中国”、“公法、理论与法社会学”、“法律职业、司法制度及其改革”、“法律制度的实证研究”、“社会转型、纠纷及其解决”、“法律与认知科学”、“青年学者论坛”等为分类标准划分了12个专题单元。每一场专题研讨会都内容充实、发言踊跃。与会的专家学者均表示,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频频出现,相应的制度建设也亟需完善。比如民法典的编撰问题、司法体制改革、行政执法冲突、基层治理、信访制度的完善等等。必须与真实的法治实践相结合,把几十年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法治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通过一定方式纳入其中,积极稳健地推动这些法治生活中的重要议题。法社会学的研究就需要围绕这些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为实践的决策提供政策建议。这既是当前法社会学研究的契机,也是法社会学研究的使命所在。

 

 

       本届年会专门设置了“青年学者论坛”单元,由11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做了发言,为青年才俊提供了充分的交流空间,也为法社会学的后起之秀提供了理论沟通和思想碰撞的绝佳平台。

 

   

       年会期间,还举办了与会专家学者自由参与、自由讨论的“关于法与社会研究的跨界合作” 学术沙龙,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主持。学术沙龙重点讨论了中国法社会学研究的组织方式、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如何在世界法社会学界更响亮地发出中国声音等问题,并决定把会议论文结集出版,同时根据研讨内容形成关于民法典编纂、司法改革以及基层治理的三个政策要报。 

 

 

       在年会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王利民和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作了总结报告。华东理工大学法社会学研究中心李瑜青教授主持闭幕式。本次年会,本着求真务实精神和创新发展理念,探讨法社会学的重大理论问题,来自全国法学界、实务界的嘉宾,用理论联系实践的学术洞见和现实反思,商讨法社会学的重大理论问题,致力于促进中国法学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司法体制改革和民法典制定等重大战略问题建言献策,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是中国法社会学研究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相关阅读:    

[光明网]中国首届法社会学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首届中国法社会学年会在上海召开[图]

 

 

 

[作者]: 许月
[摄影]:
[供稿单位]: 凯原法学院

版权所有:2017年 上海交通大学党政办公室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沪交ICP备20180221

技术支持: 上海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