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经典“上海故事”带学生了解上海、读懂中国

姜斯宪为上海交大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图]

[发布时间]: 2016年11月17日

  上海的昨天是怎样的?上海的明天又将走向何方?这段发展史给我们什么启发?11月16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为2016级学生带来一场生动的形势与政策课,用三个“上海故事”向学生们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变化,带领大家开启“了解上海之旅”。据了解,形势与政策课是上海交大学子的必修课,学校把“读懂中国”确定为这门课的主题,重点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和奋斗历程。在本次形势与政策课上,姜斯宪向学生讲述了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世界博览会筹备、迈向全球卓越城市三个经典的“上海故事”,通过“解读上海”,带领交大学子“读懂中国”。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黄伟力主持。  

  春天的故事:浦东开发开放

  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前,上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姜斯宪介绍说,25年前的浦东地区并不能代表上海,而在后来的短短20多年中,一个与纽约曼哈顿CBD可以比肩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这里拔地而起,如今的陆家嘴已成为上海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地区。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七十年代末,随着全国改革开放渐次展开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何突破上海发展困局被提上了中央的重要议程。这其中有两位重要推动者:80年代前半期的汪道涵市长和80年代后半期的江泽民市长(87年后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他们都是交大校友。     

  从1988年起,邓小平同志连续七年到上海过春节。在沪期间,他认真听取上海市委领导的汇报,体察上海发展的状况,并在1990年春季向中央提议开发浦东。当年4月中央宣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1992年新春之际,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吹响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上海浦东开发也由此迎来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快速发展时期。     

  今天的浦东新区已成为国人的骄傲和全球的焦点,姜斯宪表示,作为曾经在那块热土上工作过的“浦东人”,他看到浦东如今的发展,心中充满兴奋。      

  传世的经典:上海世界博览会

  世博会又称万国博览会,交通大学历史上曾参展过4次万国博览会,并在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2000年,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成功之前,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准备工作已悄然开始。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后,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中国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战役正式打响。2002年9月至11月,姜斯宪作为中国政府特使之一和上海市副市长先后带队赴八个国家及国际展览局开展游说。    

  在对申办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姜斯宪当时参与拟定了对国际博览局各成员国的游说口径,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外交部、中国贸促会等部门的有力支持下,游说效果明显,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会议上,中国上海以压倒多数的优势战胜韩国、俄罗斯等4个国家的候选城市。     

  世博申办成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后面还有更大的考验。首先要在七年多的时间里全面重建黄浦江两岸5平方公里以上的世博园区以及与之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其次要确保各参展国以最佳状态展示世博会主题。更困难的是要确保半年的展馆开放时期安全运转,从容接待超过7000万中外参观者。另外,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也要提前谋划。     

  后来上述方方面面都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2010年世博会堪称“完美”,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响应和认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给上海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上海民生的改善和环境品质的提升。世博会同时还给上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中出现了被誉为“海宝一代”的“90后”年轻人,广大志愿者成为世博会文明的形象大使,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定位的跃升: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大大增强。姜斯宪说,近年来上海的发展变化也是我国繁荣富强历程的一个缩影,相信每个人都有亲身感受,这也正是这次课程以上海为窗口,来读懂中国的意义。    

  首先,上海发展得不慢,但全国的发展更快。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解放,使我国从全球十强开外的经济体迈进到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与排名第三的日本拉开了2.5倍的差距。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东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精准扶贫攻坚工程力度空前,有理由相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能够实现。     

  其次,上海已从相对独立的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发挥出极大的区域性经济辐射作用。最新定义的长三角城市群覆盖26个城市、21.1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总人口约1.5亿人。上海为长三角城市群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功能支持。     

  第三,上海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值得期待。不久前,上海面向2040年的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规划提出到2040年,以全球卓越城市为愿景,要将上海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级综合性全球城市、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发挥枢纽作用的核心节点城市、彰显中华文化特质和引领现代文明的全球城市。     

  同时,上海交大日前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创立了多学院、多学科的交叉平台——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院将直接参与上海城市治理的实践,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我们有理由乐观地预测,到2040年,上海一定能实现全球卓越城市的目标愿景。”姜斯宪说。     

  在课程最后,姜斯宪表示,“上海故事”告诉大家,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选择;只要坚持开放、创新发展,上海的明天就会更美好,中国的明天就更美好;只有志存高远、视野开阔,才能正确的规划未来,成就精彩的事业和人生。姜斯宪同时寄语交大学子,要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实现。要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强盛、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中,让自己的人生从成功走向卓越。      

  接地气的“形势与政策”课让学生“读懂中国”

  “形势与政策”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怎样才能使形势与政策课“接地气”、“有人气”,成为一门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课程?对此,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4月启动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试点,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指委、教务处等单位协同推进,力图全方位、全过程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推动学生“读懂中国”,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上,上海交大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教学计划和安排,并对授课规模进行了优化,调整了考核方式,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模块化教学,将固化的教学内容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外交的内容分类建成80-100个左右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均配套文稿和PPT课件,使学生易于接受又印象深刻。同时严把质量关,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原来专兼结合的队伍基础上探索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功底扎实,以专职、兼职和特聘教师相结合的三元结构的师资队伍,并每年做动态调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课程应用软件。     

  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4月,教育部网站发表简报“上海交通大学着力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全面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多项举措。10月,在首届上海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展示决赛中,上海交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展示获佳绩,教师陈华栋获得一等奖,获得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比赛的资格。     

 

[作者]: 江倩倩 
[摄影]: 梅秋武 
[供稿单位]:

版权所有:2017年 上海交通大学党政办公室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沪交ICP备20180221

技术支持: 上海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