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为大教务系统教职工作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图]

校领导为大教务系统教职工作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图]

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28日

  12月25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学敏在新行政楼B418为教务处、研究生院、致远学院、教学发展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学生创新中心及创业学院教职工作了一场以“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 

 

 

  徐学敏围绕人才培养,重点阐述了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模块。徐学敏首先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讲述了“我们的文化是来自于大众,是扎根劳动人民的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是有文化根基的,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她通过精简的图表,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随后,徐学敏介绍了我国的宏观经济状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和团队,如何培养应对未来的创新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是‘六有’,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有理想、有追求。我们应该考虑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去具备这些素质。有担当、有作为的关键在于有能力。”徐学敏借用新工科对未来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领军者的能力分析,讲到人才培养应聚焦的创新人才能力要素应包括分析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创造力、设计思维、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有品质、有修养,指一流人才必须有仁爱之心、家国情怀、世界胸襟,既要乐观自信又要宠辱不惊。关于有理想、有追求方面,徐学敏讲述了创新奇才埃隆·马斯克的创业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经历更多的困难磨砺,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引领者。

“我们作为中国一流大学,一流人才的培养者,我们要思考我们的培养体系,如何才能培养出一流创新人才,这里教与学的关系、学与做的关系、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等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徐学敏通过举例布朗大学学生自主设计“独立专业”、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州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生科研项目等案例,开拓了大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路。 

 

 

  徐学敏从通识教育切入,谈到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徐学敏从学术的角度介绍了文化的本质与内涵,通过对《易经》开篇的解读揭示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之后从鸦片战争开始,回顾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指出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基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创新和改革的成果,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最后,徐学敏谈到,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国际政治瞬息万变,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前沿科技夺人眼球,文化冲突不断爆发。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一些伦理秩序的挑战和安全因素的威胁,中国作为大国应有大国担当,应该与世界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从“兼济天下”到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互动交流中,教务处处长吴静怡就招生和宽口径人才培养提出相应问题,徐学敏回应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一个半小时的报告打通古今、融贯中西、文理并蓄、内涵丰富,让在座的每一位教职工获取大量知识的同时,也感到振奋鼓舞。最后,徐学敏希望在座所有教职工,从伟大事业铸就,在伟大斗争中激荡,以伟大工程为支撑,向伟大梦想进发,在这伟大的时刻,教育工作者承载着伟大使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 王嘉滢 
[摄影]: 张小燕 
[供稿单位]: 教务处

版权所有:2017年 上海交通大学党政办公室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沪交ICP备20180221

技术支持: 上海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