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9日 责任编辑:许杨
5月14日-16日,以“专业旁的公益,公益中的专业”为主题,第二届长三角地区仲英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唐仲英楼举行。唐仲英基金会项目总监朱莉一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副校长张安胜,唐仲英荣誉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樊春海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七所高校的仲英青年学者和带队教师共130余人参加论坛。本次论坛系列活动由唐仲英基金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转化医学研究院承办。
杨振斌代表学校向唐仲英基金会的辛勤组织表示感谢,向出席活动的青年学者、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用“源远流长、携手并肩”来形容唐仲英基金会与上海交大的联系,对基金会先后在学校设立唐仲英德育奖学金、仲英青年学者项目并支持转化医学研究,在学生培养、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各方面都给予的巨大支持表示感谢。他强调,唐仲英先生认为“知识、健康和社会责任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三大要旨”的想法与学校的快速发展同频共振,推动了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促成了由唐仲英首席科学家、唐仲英访问学者、仲英青年学者、唐仲英学者四个项目构成的上海交通大学“唐仲英荣誉体系”的建立,更加全面有效地推进了转化医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他表示,期待各高校青年学者参加到体系建设中,打破校际壁垒,促进交叉研究,塑造优良品牌,共同造福社会。
唐仲英基金会中心主任程文琛通过视频致辞,对上海交通大学给予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她表示,唐仲英先生从1995年创办基金会开始,就特别重视对人才的资助。基金会于2016年开始试行仲英青年学者项目,希望助力青年学者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激发他们对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热情与潜力。20多年来,基金会以助力热忱的实践者共同创建更有爱的社会为使命,在中国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实施了多个项目。她希望在各合作高校以及每一位仲英青年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仲英青年学者项目能够成为高校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一面旗帜。
张安胜代表学校向朱莉致送本次论坛纪念铭牌,表达对基金会长期支持学校发展的感谢。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敏研究员代表仲英青年学者发言。他分享了自己在研究p53靶向抗癌药物过程中的探索和思考以及个人在救灾捐赠、赴非洲支教并计划建立李法美尼综合征科普公益网站等公益之路上的感悟。他表示,广泛、精准传递自己所学医学科学知识给最需要的人群,是目前找到的一条公益之路。他希望在这次论坛中开启更多的多学科合作,共同寻找更高效的公益之路,把公益服务精准地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
朱莉、张安胜共同为唐仲英先生铜像揭幕。铜像创作者、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副教授孔繁强介绍了创作情况。半身像根据唐仲英先生晚年形象塑造,面带微笑,眉目慈祥,背景墙饰以唐先生格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你所拥有的,而在于你是否尽了力,去创造、去贡献、去实行”,充分彰显了唐先生恪守奉行的大爱精神。
上海交大仲英青年学者刘珅主持论坛交流活动。七所高校仲英青年学者作工作交流,介绍近阶段教学科研情况及公益成果。
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席研究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王欣泽以“我们与洱海”为题作公益报告,讲述孔海南教授领衔的交大团队自2007年起驻扎云南大理湖畔农户,将专业和公益充分融合,倾力支持洱海治理及保护工作的历程。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活动中,仲英青年学者们分为九组进行了公益创新设计的研讨。经过精彩展示、现场投票、学者点评等环节后,评选出优秀实践奖、精彩创意奖和通力合作奖。
闭幕式上, 张安胜指出,由于疫情阻隔,时隔两年才举行的本次论坛活动更显意义重大,也更令人刻骨铭心。他呼吁学者们携起手来,立足科研,面向社会,倡导公益,造福人类。
第三届长三角地区仲英青年学者论坛将于明年在南京大学举办。上海交大仲英青年学者张晨虹向南京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孙乐强致送代表论坛交接的纪念铭牌。
朱莉作总结发言,她强调基金会在长期公益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中,把服务社会作为一面旗帜,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其中,她希望各高校的仲英青年学者在扎根专业的同时,也更关注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将公益创新设计落到实处,共同为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努力。
论坛期间,仲英青年学者们参观了文博楼校史馆和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