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021年12月21日 责任编辑:包晨静 

 

2021年12月18日,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野外站新大楼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赵进东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徐祖信教授,大理大学校长丁中涛教授、中国环科院总工程师席北斗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孔海南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永定研究员、南京大学杨柳燕教授、昆明理工大学潘波教授、温州大学李仁辉教授等专家齐聚,共同为野外站建设发展建言献策。科技部基础司综合处处长李哲、主管李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管徐波,云南省科技厅副厅长高俊、基础处副处长任宏程,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李洋等管理部门领导参加会议并给予现场指导。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地合作办主任陶剑,科研院副院长孙丽珍,上海交大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大理大学等野外站共建单位研究人员共同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上海交大环境学院党委书记胡薇薇主持。

杨振斌书记致辞.png

杨振斌致欢迎辞,他表示,交大团队扎根苍洱大地近20年,与洱海结下不解之缘,工作卓有成效并得到多方的认可与肯定。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技部、云南省科技厅、大理州的共同支持,特别是近期建筑面积10000多平米的野外站实验办公大楼的建成使用,为野外站开展科学观测研究创造了更好的基础条件。今后,交大将在人才队伍、实验装备等方面加大对野外站建设的支持力度,共同打造一流野外观测科研创新平台。

科技部领导致辞.png

李哲就野外站建设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强化野外站的战略需求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二是要着力产出重大的原创性和引领性的成果;三是要进一步加强野外站的科学观测和研究能力的建设;四是要以国家站为龙头,聚焦重大科技任务,开展联网观测。李哲希望洱海站能够办出特色,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高俊副厅长致辞.png

高俊表示,洱海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是我国典型的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保护治理是大理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洱海的研究也将为云南九大湖泊保护治理和我国类似湖泊保护治理提供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撑。云南省科技厅高度重视野外站建设发展,今后将继续给予支持,推动野外站高水平建设,为云南九大湖泊保护治理提供思路和经验。

李洋副州长致辞.JPG

李洋在致辞中指出,大理州政府高度重视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始终强调“科技治湖”,将交大野外站团队作为大理州的重要智库。大理州政府将进一步落实校地合作备忘录和野外站合作协议精神,通过研究场地支持、研究经费补助等措施全力支持高水平建设野外站。

为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JPG

为野外站站长王欣泽颁发聘书.JPG

张安胜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宣读了野外站站长聘任通知和学术委员会聘任名单。聘任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欣泽为洱海野外站站长;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赵进东教授为洱海野外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野外站站长王欣泽作野外站建设情况报告.JPG

耿涌教授作专题报告.JPG

肖化云教授作专题报告.JPG

曹特研究员作专题报告.JPG

杨力权院长作专题报告.JPG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赵进东院士主持。会议听取了王欣泽《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情况报告》。耿涌、肖化云、曹特、王欣泽、杨力权围绕野外台站科学研究的几个方向,分别作《洱海流域水资源价值核算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报告》《河湖水体的温室效应研究报告》《洱海水生植物现状与影响因研究报告》《2021年洱海流域水环境研究报告》《苍山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报告》专题学术报告。

微信图片_20211223092617.jpg

与会专家进行了讨论,肯定了野外站的前期建设成效,针对洱海流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野外站观测指标与观测的重点区域以及生态环境数据库的建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徐祖信表示,非常高兴看到上海交通大学在多年工作积累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野外站,这对深化洱海保护、进一步拓展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围绕洱海湖泊底泥的源汇关系、流域的生态补偿等方向重点开展研究工作。徐祖信指出,一名优秀的环境保护者,一定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丁奎岭强调,要从更高层面开展野外站建设,凝练洱海的科学问题,强化队伍建设,发挥交大学科综合交叉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来开展野外观测工作,在守护好苍山洱海的同时,让七彩云南更加鲜亮。席北斗提出,洱海是生态环境部重点关注的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最重要的污染源仍然是面源污染,野外站应在面源污染观测上发挥重要作用,并在水质风险、水生态观测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相关标准、规范或指南。丁中涛提出,野外站建设应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云南省和大理州的健康发展。大理大学在苍山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从苍山洱海一体化的角度出发,野外站应结合生态、环境、生物、化学等多学科共同参与建设。刘永定研究员指出,野外观测最重要的是科学性和系统性,需要从学术层面上进行时间和空间布局,包括观测站点的布局、观测指标的确定等,不能只着眼于短期任务,应考虑如何从生态学角度进一步对洱海进行分类、诊断。杨柳燕指出,洱海生态系统受湖内湖外的同时作用,水文、水动力、水热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都将影响洱海的湖泊生态系统,他希望野外站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能够成为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治理典范,为当地居民交个满意答卷。孔海南以琵琶湖的研究历程为例,提出优势藻种的变化对湖泊藻华具有重要影响,应重点关注优势藻种演替、藻华易发湖区、藻华发生时间,通过长期精细观测形成预警预测能力。潘波提出,野外站建设应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手段,扩大合作队伍,本着保护洱海、造福一方的思想,为大理州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李仁辉教授重点关注洱海藻类的变化研究,他指出,目前是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变化的节点,野外站需加强与藻类专家的合作,抓准洱海湖泊生态结构的关键敏感点。

赵进东在学术委员会会议总结中谈到,野外站建设应该守正创新,在做好野外科学观察、研究和示范的同时,做出自己的特色。他强调野外站要立足洱海,辐射全国,放眼世界,在国际合作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01_副.jpg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布局于我国具有重要和关键意义的自然地理区域,开展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及其研究工作,目标是为国家提供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基础支撑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当前,洱海野外站的建设将紧密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开展以洱海湖泊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的长期观测研究,发挥交大多学科优势,不断创新定位观测的技术手段,吸引和聚集高层次野外科技人才,建立完备的生态数据集成中心、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环境生态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提升国家野外站的观测试验、科学研究和示范服务水平,为大理实现洱海流域之治、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发展以及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提供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撑。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2017年 上海交通大学党政办公室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沪交ICP备20180221

技术支持: 上海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