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23日 责任编辑:谢安琪
2022年5月21日~22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四届思源海洋会议在线上召开。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苏纪兰院士、李家彪院士、陈大可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院士, 厦门大学焦念志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院士,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党委书记孙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访问教授秦为稼以及来自40余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受邀参与会议。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相关领导以及海洋学院领导出席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奚立峰主持。

林忠钦校长代表上海交大对各位专家学者的与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将以深海、深空、深地探测计划为支撑,进一步加快地球科学的发展,其中海洋和极地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交大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极地强国战略,实施“大海洋”行动计划,致力于构建科教融合的海洋学科发展共同体,以国家任务赋予学科建设新内涵,打造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今天,大家共聚在思源海洋会议,围绕会议主题“极地深海:变与不变”,聚焦前沿科学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共同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海洋人才培养出谋划策,贡献智慧。

大会主席苏纪兰院士在致辞中指出,“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思源既意味着不忘本,也蕴含着转化和超越的涵义。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发展海洋科技,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思源海洋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思想碰撞的舞台,更是一根资深专家传递给青年学者的接力棒,一个向社会宣传海洋科学研究的科普教育载体。

孙波书记在致辞中表示,极地中心和上海交大通过深化“部部共建-科教融合”,为推动我国的极地科学事业的发展凝心聚力,创新发展。希望本次学术论坛围绕极地、深海两大主题,为各位领域内专家学者碰撞出更多的“科学火花”,为更多的年轻学者提供优秀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

特邀主旨报告环节中,复旦大学张人禾院士和上海交大周朦讲席教授分别以《Weake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ENSO and Antarctic sea ice in recent decades》和《南极生态:变与不变》为题作精彩报告。

海洋学院院长周朦在院情报告中,从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科研基地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了上海交大海洋学院的建设情况和快速发展。

极地动力与气候过程专题

极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专题

深海生态与物理过程专题

专家点评与讨论
本届会议主题为“极地深海:变与不变”,分设极地动力与气候过程、极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深海生态与物理过程三个专题。会议共设40个专题学术报告,参会专家学者结合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对极地、深海的碳循环、气候变化与深海环境、深部生命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等前沿科学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本次会议创新学术交流方式,首次组织“学者面对面”环节,邀请了资深专家与青年学者代表进行交流互动。专家学者围绕海洋的变与不变、学科交叉合作、极地考察等议题各抒己见,碰撞学术交流的火花。该环节由副院长王风平教授主持。
5月22日中午,第四届思源海洋会议圆满结束。本次会议汇聚了多位国内外海洋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带来紧扣会议主题、紧跟前沿热点的精彩报告。由于疫情的影响,会议首次采取腾讯会议与微赞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有400余人通过腾讯会议参与,近4500人次通过直播观看参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将继续以“饮水思源”为启示,努力推进海洋学术共同体建设,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合作,推动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