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4日 责任编辑:陈方玺
2022年7月21日下午,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生命领域交流会在线上召开。上海市科委赵健总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院士出席会议并致辞。中科院陈晓亚院士、王恩多院士和上海交通大学樊春海院士应邀出席,来自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交通大学三家试点单位的指导专家、项目管理部门领导、生命领域项目负责人以及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三家科研管理部门领导一同参加并交流讨论。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朱新远主持。


会上,六位项目负责人依次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与会专家高度肯定了各位项目负责人勇于创新、敢于对标国际前沿水平的科研探索精神,并勉励他们潜心研究,期待有颠覆性的原创成果产出。同时,建议青年科研人员要通过多渠道的学科交叉,开阔视野,要研究真问题,要真解决问题。


交流环节,相关单位从如何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如何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构建与基础研究规律相适应的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展开一系列讨论。

丁奎岭院士指出,高水平研究型院校要想打牢基础研究根基,就要注重从“有”“稳”“兴”三个方面着力,做有组织科研,保障稳定、滚动的支持。他鼓励青年科研人员要在擅长的研究领域深挖,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交叉合作,从而解决科学问题,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上海交大也将借此契机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组织并优化合作交流方式,为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出新的贡献。

赵健总工程师充分肯定了各单位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并表达三个方面的希望:一是青年科学家要发挥雄心壮志,在后续的研究中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力争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二是依托单位要建立全面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结合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高水平技术研究的管理体制机制,把特区作为重要的工作抓手,立足长远、搭建平台,推进学科交融并举;三是各单位要相互借鉴、相互支撑,共同努力营造潜心研究、开放包容的基础研究环境,多方位助力“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乘势向上、发展壮大。
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之源,关乎我国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其使命不仅要服务于今天,更重要的是引领未来,创造新的需求和发展优势。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应运而生,顺势而为,为上海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上海市科委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指导下,2021年我校正式启动“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坚持“战略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支持一批潜心钻研、集智攻关的科研团队,以中长期稳定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在海洋、健康、信息、能源、前瞻交叉等领域形成原创引领特征明显、跨学科多领域协同高效的基础研究格局,构建了与基础研究规律相适应的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